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第六屆第四次理事 (擴大)會議通過的《內燃機行業 “十四五”發展規劃》(以下簡稱 《規劃》),為內燃機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定了調。
創新機制不完善 產業鏈存薄弱環節
內燃機是汽車、工程機械等裝備的核心零部件,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。作為全球規模最大、產業鏈最完整的內燃機制造大國,我國已連續多年產銷量突破7500萬臺,年產總功率接近27億千瓦,年產值近萬億元,保有量近5.5億臺,帶動上下游行業年產值超20萬億元。特別是 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內燃機行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在主要乘用車自主品牌中,汽油機均實現產品正向開發和設計,排放標準世界領先,部分產品的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汽油機熱效率達到39%以上。商用車內燃機企業年產銷450萬臺左右,重型商用車發動機年銷量超過110萬臺。
工程機械柴油機經過2015年的低谷,自2016年起保持增長狀態,排放從國二標準升級到國三標準,燃油系統從機械式噴射系統切換為電控噴射系統,國內品牌柴油機占據工程機械配套主導地位,自主品牌控制系統、進氣系統、燃油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批量用于整機。
農業機械自主品牌柴油機配套自主品牌零部件達到98%,排放升級到了非道路國三階段。產品方面,22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、大型聯合收割機等配套領域,改變了由國外柴油機品牌為主的狀況;水稻收割機動力配套領域成功開發了性能優越的專用動力,突破了國外品牌動力壟斷的局面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石油替代燃料汽車和發動機在 “十三五”期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。截至2020年,天然氣汽車保有量達到1000萬輛,其中LNG重型卡車達到50萬輛,車用加氣站達到1.2萬座,年耗氣量達到600億方。工程機械LNG發動機達到3000臺,LNG在用船舶數量達到1000臺。二甲醚發動機已經完成了國六標準產品研制開發,進行示范運行。目前工信部已經正式啟動甲醇汽車試點,全面推廣E10乙醇汽油使用。
與此同時,短板也不可忽視。“就中國而言,內燃機產品的綜合能效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!贝饲,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秘書長邢敏曾表示,這一點也在業內形成共識。到 “十三五”末期,與發達國家相比,我國內燃機工業發展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機制不夠完善,產業鏈存在薄弱環節。內燃機關鍵零部件與關鍵核心技術,如控制系統、增壓系統、燃油系統和后處理系統、內燃機動態測試技術及排放測試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,內燃機產品技術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升。
內燃機行業未來五年發展定調
“十三五”即將收官之際,新能源汽車將全面替代燃油車,傳統內燃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說法,使得 “十四五”期間內燃機行業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。
《規劃》提出, “十四五”是我國內燃機產業由大變強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,但面臨的發展環境較為復雜。
從國際形勢來看,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對經濟運行產生沖擊,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。疫情防控措施導致國際產業鏈受影響,國際產業鏈布局可能重新調整以提升供給安全性。
從國內環境來看, “十三五”期間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內燃機排放政策法規,輕型車、重型柴油車采用國六標準,非道路移動機械采用國三標準,即將全面實施非道路國四標準。新材料、新技術、新產品在國六、非道路國三標準的倒逼下都有所提升。內燃機動力和新能源動力呈現出進一步融合發展的趨勢。
《規劃》明確,“十四五”期間,每年仍有8000萬臺新品內燃機作為國民經濟剛性需求,“節能減排”仍是內燃機行業的重點工作。伴隨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、農業機械化以及國防安全建設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,能源環境問題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。
因此 “十四五”期間,創新和減排仍是整個內燃機行業的發展導向。《規劃》認為,完善行業基礎數據,夯實自主創新基礎;加強基礎理論研究,提出原創性新技術原理;加強共性技術研究,突破關鍵核心技術,提升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創新工程是內燃機行業 “十四五”期間的重要發展目標。
《規劃》建議,相關部門應建立適應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內燃機標準體系,制修訂替代燃料內燃機產品技術標準。落實“放管服”政策,加強行業規范,強化戰略引領,營造公平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;在制定節能減排、智能制造、循環經濟等產業發展政策、確立重大科技項目及減免稅費等給予支持。